更新时间:2022-12-09 17:13:28点击:
电子烟作为一种新事物,脱胎于传统烟草,又无法与它完全切割,这是一切问题的根源。国内电子烟行业的两次“热度”,无不是利用监管的“灰色地带”,打“擦边球”。资本为了牟利,等不及长期、科学的观察结果,急于给电子烟套上种种光环,从“戒烟”到“比卷烟更安全”。结果,既诱惑了年轻人,所谓的“戒烟”又适得其反,引发一连串的公共卫生危机。
2022年06月02日,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布了《电子烟管理办法》细则。行业龙头雾芯科技,一夜间股价暴跌三成。令资本如丧考妣的,是这条规定:“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以外的调味电子烟。”近年来,电子烟披上“戒烟神器”、“比卷烟更安全”的光环,市场快速扩张。在资本的一片狂欢中,危及人体健康、公共卫生的争议,却被淹没了。由于监管缺位,商家在口味和包装上大做文章,掩盖电子烟的成瘾性,许多未成年人受到诱惑,跟风吞云吐雾。这次出台的法规,就是杜绝企业打“擦边球”,将特许经营、保护未成年人落到实处。经历了新冠疫情后,我认为,关于电子烟的争议,早已超过行业本身、上升到公共卫生层面。资本如何扎根电子烟行业的“灰色地带”,电子烟到底有什么危害,以及为什么不应该在国内销售电子烟。
什么是电子烟?
按照世卫组织定义,它叫作电子尼古丁传送系统,最主要部件是主机和雾化器。通过电池供电,使用者做出抽吸动作后,雾化器加热预置的烟液,产生气溶胶。制造了“吞云吐雾”的体验。既然是烟,那必然包含尼古丁这种致瘾成分。但电子烟和传统卷烟有根本不同。卷烟点燃的过程,会释放焦油等大量致癌物,最终进入人体。而电子烟的烟液,成分主要是丙二醇和甘油。电子烟的运作不依赖燃烧,不产生焦油或一氧化碳。制造的有害物质,理论上比卷烟里的浓度低。对吸烟者来说,电子烟卷烟反正都是吸,电子烟“危害更小”,“真香定律”就完事了。
其实,还有一种新型烟草介于电子烟和卷烟之间,很容易搞混。那就是加热非燃烧型,俗称低温卷烟,最知名的就是以i打头的某品牌,来自万宝路母公司Philip Morris(菲莫国际)。要分清楚这三者,只用看一条——加热烟丝的方式。低温卷烟很包容,什么固体燃料、液体燃料、理化反应都有,就是跟电加热没半点关系。所以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内。因此电子烟——电子和尼古丁“缺一不可”。有人要问了,那不含尼古丁的“电子烟”算啥呢?我只能说,如果是商家的宣传,别听他忽悠;如果对方拿说不清的成分搪塞,赶紧绕道走。未成年的小伙伴们,请一定要擦亮眼睛,珍爱生命、远离烟草。
说回正题。今天广为人知的电子烟,问世才不到20年。有两点大家可能猜不到:第一,电子烟的发明者是中国人;第二,发明的初衷与“戒烟”有关。2003年,辽宁省中药研究所副所长韩力,申报了一种“非可燃性电子雾化香烟”的专利,成为国内外公认的电子烟发明人。韩力从18岁开始抽烟,曾6次戒烟失败,父亲也是老烟民,后来患了肺癌。双重打击之下,韩力决心发明一种更“舒适”的戒烟产品:既要避免摄入致癌物,还要保留吞云吐雾的感觉。于是有了初代版的电子烟。
用现在的眼光看,这个外接电路板的成品,简直土得掉渣,而且没有可替换的烟弹,只能一次性使用,成本高效率低。但韩力和前同事办的保健品公司,却毫不犹豫地将其推向市场,打出了“戒烟神器”、“健康吸烟”等营销概念。2004年,在北京生产的“如烟”品牌,成为全球首支投放市场的电子烟,很快在全国流行。客观来说,“如烟”赶上了一波时代红利。2005年,我国签署世卫组织《烟草控制框架公约》,政府着手规划控烟目标,烟草行业迎来地震。但我国又是烟民大国,消费量占全世界三成,大家不可能明天就戒烟。这时候,一款号称能“轻松戒烟”,有“健康”buff加持的“如烟”产品,让成消费者、经销商眼中有了希望。
当时,“如烟”最便宜的产品也要600块,最贵的则要一两万,有谁还记得,那时候父母的工资才多少钱?即便如此,上市才半年多,“如烟”就已经回本2.3亿元。仅2006年一年,销售额高达10亿元。在那个没有微信、抖音的年代,广告几乎被电视台垄断。而我印象最深的,就是“如烟”在各大卫视上的广告,日夜不停地宣传其“戒烟”功能,什么“吸着吸着就戒了”,“吸烟健康”,吹得那叫一个天花乱坠。
但问题是,面对电子烟这个新事物,政府不知道怎么管,产品成分、质量都没有保证。这些广告词有几分真实,我们看韩力的专利申请书怎么说:尼古丁贴等戒烟产品,吸收效率低,戒烟者不够“过瘾”。而本专利产品,能模拟吸烟的感觉,提供了更“人性化”的替代方案。不产生有害焦油,所以“无副作用”,可实现“吸烟无害健康”。
看出来没有?专利强调对戒烟产品的替代,可是否实际有助于戒烟,却语焉不详。许多人使用后发现,根本没有戒烟效果。从2006年起,国内媒体连续曝光“如烟”广告造假,存在安全隐患,引发了多起官司。加上各种“山寨货”的出现,“如烟”在国内举步维艰,一年亏了近3个亿,被迫将目光投向海外。2006年,英国推行公共场所、未成年人全面禁烟。“卷烟替代品”这个营销概念,又找到了生存土壤。从英国起步,“如烟”的产品陆续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2010年,深圳成了全球90%电子烟的生产地。但“如烟”并没有挣扎太久,在国际烟草巨头和同行的夹击中,很快败下阵来。2013年,“如烟”以7500万美元,将旗下电子烟业务与专利,打包卖给了全球第四大烟草公司——帝国烟草。此后,电子烟在欧美迎来大热。而对中国来说,电子烟的第一波热度,就此画上休止符。
回过头来看,电子烟在国内的第一次兴起,有许多同时代新兴行业的共性:在一片空白的市场监管中,野蛮生长。“如烟”来也匆匆,去也匆匆,都跟“钻空子“脱不了干系。电子烟到底能不能帮助戒烟?对人体的危害究竟有多严重?是否肯定比卷烟危害小?是否应被纳入烟草专卖管制?当时的社会,并没有回答好这些问题,背后有多方面因素。而企业匆忙去市场赚快钱,结果就是被赶出国门。十多年后,国内外已经积累不少研究结果。虽说观察时间越久,结论越权威,但如今的主流研究,至少足以支撑我国政府出台电子烟国标与监管办法了。对于大家不了解、感兴趣的问题,这里我试着简单回答。
关于电子烟能否有效帮助戒烟,目前科学界还没有定论。有研究结果支持这一观点,但代表性有限。美国FDA认为,要证明两者的关联,证据并不充分。我国的临床治疗,也从未将电子烟纳入戒烟方法。有不同意见说,英国公共卫生署2016年的声明,支持电子烟作为戒烟工具。大家琢磨一下,这句话与“电子烟确实有效帮助戒烟”,没有必然联系。而且声明还有下半句话:必须持续观察长期影响。
那么问题来了,电子烟对人体到底有什么危害?“比卷烟安全一百倍”是不是虚假广告?这个问题要分两层回答。从成分来说,电子烟确实包含对人体有害的物质,比如甲醛、乙醛、亚硝胺。亚硝胺是国际公认的强致癌物,与罹患食道癌、口腔癌有密切关联。欧美研究发现,电子烟中这些物质的排放量,比传统香烟低9到450倍。看似浓度低,不代表对人体没危害。研究显示,当电子烟的电池功率超过15瓦,前面列举的羰基化合物含量迅速增加。美国FDA提醒,电子烟中含有的二乙酰,可能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有关联。电子烟制造的气溶胶,能长期在物体表面存活,并与周围环境合成致癌物。所以论“二手烟”的危害,电子烟与卷烟一个都跑不了,谁也别笑话谁。
其次,要单独说说尼古丁。它属于生物碱,是卷烟中导致成瘾性的主要成分,但并没有被归入公认的致癌物质。很多商家借此忽悠消费者,说吸电子烟不会致癌啦,如何如何,大家不能掉以轻心。对未成年人来说,尼古丁可能影响大脑皮层发育,导致注意力不集中,看不进去书。什么电子烟有助于“提神醒脑”、“熬夜学习”之类的说辞,统统不要当真。常见的电子烟中,每毫升的尼古丁含量约3毫克,大概相当于0.25到0.6根烟的含量。但这不是说,同样的肺吸电子烟,尼古丁摄入量一定就低于香烟的。恰恰相反,电子烟“减害”的特点,反而容易令消费者大意。我是不是抽两口没关系?反正还不到半根烟。这样积少成多,论尼古丁的摄入总量、传递效率,电子烟未必弱于卷烟。当然,由于添加剂太多,电子烟的尼古丁对健康的可信影响,还需要更多观察。
但有一点是明确的,电子烟起到“门户效应”,成为许多年轻人和非吸烟者,接触传统卷烟的“踏脚石”,导致电子烟、卷烟使用率同步增加。屏幕前的你,是否也曾被广告推销、同辈压力影响,对电子烟有“试试看”、“危害不大”的想法呢?国外有研究发现,原本不吸烟的年轻人,抽过电子烟以后,比没接触的年轻人,有两倍的可能会沾染传统卷烟。如果不加以监管,别说帮助戒烟,电子烟简直是在引诱青少年吸烟。欧美的年轻人当中,电子烟就在“病毒式传播”。2013年,美国青少年中电子烟的流行率,首次超过传统烟草。到2018年,美国平均每五名高中生,就有一人上个月抽过电子烟。芬兰、英国、法国,也出现了类似现象。情况之严重,迫使美国政府宣布,年轻人对电子烟的沉迷,构成了“流行病”。而我国疾控中心统计,全国一半以上的每日吸烟者,都是从20岁以前开始抽烟。如果年轻时“习惯”了,成年后很大几率加入烟民“主力军”,对自己、对身边的人都是遗憾。
说回电子烟,这次的管理办法出来之前,整个行业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、安全质量保证,才是最严重的隐患。企业在生产烟液时,哪些物质可以加,哪些不能加,哪些加了不告诉消费者,宛如一个“黑洞”。而这恰恰会影响电子烟内的化学元素,和吸烟者的健康。我不是说所有的企业都“黑心”,但现实中,确实有无良厂家为吸引顾客,随意添加咖啡因,乃至合成大麻。这已经上升到贩毒了,消费者却依然蒙在鼓里,以为是电子烟口味太诱人,才放不下嘴。
前有欧美的“前车之鉴”,国内的生产与销售乱象,又亟待清理。从2018年开始,电子烟行业却重新在中国火了起来。这一次,资本大佬纷纷入场,其中最成功的,就是如今电子烟行业龙头,雾芯科技。但在我看来,电子烟整个行业跟十年前一样。说好听点,是走在了监管的前面,说不好听,就是钻了法律空白的漏洞。
欧美长期是电子烟的头号市场。2017年,美国占据全球电子烟四成市场份额,年销售额120亿美元。但从2016年开始,FDA将电子烟正式纳入监管,中小企业纷纷被“劝退”,消费增速也明显减缓。国际资本的目光,投向了其它监管不完善的“开垦地”。过去5年,中国国内市场迎来一波热浪。2017年时,中国的电子烟市场份额,不到美国的5%。但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烟民基数,且电子烟行业高速增长,从2017年到2019年,市场规模扩张了3倍。预计2023年,将达到110亿美元。如此庞大的市场,却鲜有外国龙头企业涉足。国内约70家知名公司,基本集中在广东、深圳。六家上市公司中,只有两家是中国烟草的下属企业。可以说民企占据了绝大部分江山,八成销售走线上渠道。
我们就拿国内最主流的品牌悦刻,来分析一下。2018年,前Uber中国区负责人汪莹,成立了电子烟品牌公司雾芯科技,获得超4亿美元融资。其子品牌悦刻,在国内声名鹊起。截至2020年三季度,悦刻占据了国内封闭式电子烟六成市场。去年年初,雾芯成为首家在纽交所上市的电子烟企业,市值近3000亿人民币。汪莹本人,一度当上了中国的女首富。
从资本的角度说,雾芯的成功,借鉴了欧美的成熟经验,资本运作、宣传推广,远非早年的本土品牌可比拟。从技术上说,电子烟产品已经发展到第三代。不再像当年的“如烟”那般简陋。专门储存烟液的烟弹,可以重复使用,提供了多样化口味的选择。外形上,第三代电子烟,也脱离了早期刻意模仿卷烟的设计,从U盘、笔、螺丝刀到水烟管,允许定制。其功能也朝向个性化发展,可自行调节烟雾大小。这些,都对消费者产生了巨大吸引力。电子烟不再是一种廉价的“卷烟替代品”,走出了独特风格,甚至与城市小资的生活方式挂钩,成为社交时身份的象征。
但不得不承认,当时市场上的电子烟,依然“没名分”、“没人管”的状态。比如,电子烟按照普通商品销售,缴13%的消费税。而如果纳入烟草专卖管制,意味从资格审查、持证经营、产品配方、质量监督、纳税体系到分销责任一整套的监管。参照传统卷烟,其综合税率,最多高达60%。而悦刻作为高新技术企业,还享受低税优惠,一来二去,获得巨大的成本优势。
此外,雾芯的布局也十分会“踩点”。2019年11月,国家烟草专卖局、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,发布电子烟“线上禁售令”,要求电商平台,下架全部电子烟产品以及广告。这对电子烟行业来说,是地震的开始。但雾芯却及时止损。很简单,这家公司前两年砸钱搞推销,赚够了知名度。从那以后,电子烟销售全面转向线下,而雾芯的业务范围,早已覆盖全国250多个城市,坐拥5千家品牌商店、10万家合作连锁店。只不过,随着国家对电子烟行业监管的靴子落地,雾芯这个国内业界龙头,去年股价暴跌九成。资本选择“开溜”,剩下的企业,则要迎接必然的转型。
电子烟作为一种新事物,脱胎于传统烟草,又无法与它完全切割,这是一切问题的根源。国内电子烟行业的两次“热度”,无不是利用监管的“灰色地带”,打“擦边球”。资本为了牟利,等不及长期、科学的观察结果,急于给电子烟套上种种光环,从“戒烟”到“比卷烟更安全”。结果,既诱惑了年轻人,所谓的“戒烟”又适得其反,引发一连串的公共卫生危机。未来,全世界政府必然会加强对电子烟的监管。从结果来说,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其他一些国家,电子烟行业的发展,都给本国传统烟草市场带来萎缩,说白了,就是“”内卷。但这垄断行业的损失,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损失。在我看来,电子烟对人类健康的影响,需要几十年的长期观察,才能得出确定性结论。在那之前,存在太多不确定,好处却不成比例。一场新冠疫情,暴露了人类面对大自然的脆弱,也提醒我们要珍爱生命、敬畏生命。我认为,本着对下一代、对同胞负责任的态度,今天的中国人,实在不需要电子烟。